大学实习生求职指南:五险一金、协议合同与防诈骗要点全解析
在当今的就业环境中,“五险一金”是求职者关注的重要福利内容。不同地区因自身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政策差异,缴费比例会有所不同,而且不同公司与行业在这方面的政策也可能存在区别。所以,具体的“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必须依据所在地区以及公司政策来确定。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建议求职者尤其是毕业生,与公司或者工作地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实相关政策与比例,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三方协议,这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就毕业生就业方向所签订的协议,通常一式三份,各方各执一份。此协议明确规定了诸如报到时间、接收档案、福利待遇、违约责任等毕业生就业相关事项。需要注意的是,三方协议并非劳动合同,它的有效期是从签约日至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且被正式接收后终止,而劳动合同在用人单位正式接收毕业生后才生效,不过三方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即便签订了三方协议,如果没有缴纳社保且未签订劳动合同,毕业生仍算应届生,可继续参加春招或考取事业编
那么,为什么需要签三方协议呢?在校招期间,毕业生尚未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无法签订劳动合同,此时三方协议就应运而生,它能规范各方行为,保障各方权益。对于毕业生而言,能保护自身权益,避免被企业或学校违约而影响就业,同时也约束自己不随意违约;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以保护企业权益,防止学生毁约以及企业随意撤回 offer 的情况;对于院校来讲,依据三方协议的签订情况,可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调研,也方便企业进行档案、户口的转移
签了三方协议后是否可以毁约呢?答案是可以。若用人单位毁约,需缴纳违约金并给予毕业生一定经济补偿;毕业生毁约时,部分企业会在三方协议里明确违约金(一般不高于 5000 元),应届生违约就得向企业支付违约金。毁约后若要再次签约,毕业生需提供原签约单的书面退函等材料,到院校换取新的三方就业协议。所以,应届生在签订前一定要慎重考虑,权衡利弊
签约前又要明确哪些内容呢?首先要了解岗位职责,向 HR 或业务负责人再次确认工作具体内容、组内分工、工作强度、加班状况、是否需要出差、岗位调动情况等;其次是转正条件,包括试用期时长、转正所需指标、是否需要考试/答辩、实习期能否抵试用期、转正后工作与试用期工作有无差别等;再者是薪酬福利,像月薪计算方式(底薪/提成比例)、发几个月工资、绩效发放周期、涨薪制度、扣薪条件、税前/税后薪资、试用期工资算法,以及五险一金(了解是几险几金、个人/单位缴纳比例与基数、试用期如何计算)、福利补贴(能否落户、有无宿舍食堂、有无车补/房补补/高温补贴等);最后不要忘记了解违约责任,明确违约是否赔钱、赔多少,同时也要关注企业违约的相关约束,此外还需清楚档案去处、签署方式(纸质/网签)等
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益的重要法律形式。法律倡导用人单位在用工之日就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若未在该日订立,也应自用工之日起 1 个月内订立。这里的书面劳动合同包含电子劳动合同,若用人单位以电子劳动合同不属于书面劳动合同为由否认劳动关系,劳动者可依法维权。签订劳动合同时,要仔细阅读每一个条款,明确与哪家公司签订、公司地址和负责人信息、试用期时长、转正条件、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地点、薪酬福利以及保险等内容,有疑问及时提出。要警惕和不信口头承诺,只有写进合同的承诺才具法律效力,所以签订前要确保所有承诺都写入合同。保护个人信息也极为重要,提供个人信息时要谨慎,确保公司有合法需求与理由,同时维护好隐私权,避免信息外漏与滥用。签订好的合同自己一定要手持一份,这是求职者权益保障与未来维权的重要凭证,按《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应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签字盖章的合同原件),务必妥善保管
关于试用期,其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相对应。劳动合同期限 3 个月以上不满 1 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 1 个月;1 年以上不满 3 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3 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 6 个月。同时,存在一些不能约定试用期的情形,如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劳动合同期限未满 3 个月、同一劳动者已被同一用人单位试用过。若用人单位违法约定试用期且已履行,将受到相应惩罚,需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劳动报酬是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但有些用人单位在合同中未明确约定劳动报酬标准,常出现类似“乙方(劳动者)工资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模糊约定。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规定,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重新协商;协商不成,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无集体合同或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即用人单位对从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取得相同业绩的劳动者给予同等劳动报酬。
求职路上充满挑战,除了合同签订环节可能存在的“坑”,还有各种骗子盯上了求职心切的准毕业生们。比如付费内推大厂的骗局,中介常称“100%保障匹配到的目标公司都是各领域的头部公司或世界 500 强企业的核心岗位”。像考研失败的小张花费 10 多万元在某中介机构购买到知名外企实习的“一条龙服务”,结果在“大厂”只能做无锻炼价值的琐碎工作,实习经历也不被记录在公司人事系统。不少揭露“付费内推”骗局的博主透露,所谓“知名导师”多是普通职员或劳务派遣临时工。还有花钱买工作的骗局,在社交平台上,常有打着“央企国企工作安置”“落户职业顾问”旗号的个人或公司在求职者帖子下方留言,暗示能以非正常渠道解决工作落户问题,声称央企、民企“免面试保过”,事业单位也能搞定,如“可以拿到题库”“笔试自己想办法但面试包过”“体检有问题也可解决”等。所以,求职者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求职,在投简历和面试前充分了解目标企业,避免陷入求职诈骗陷阱